热 点 资 讯
最 新 资 讯
热 点 资 讯-
清朝康熙年间出了一位被皇帝称为“天下第一廉吏”的官员,他就是大器晚成的于成龙。于成龙家境贫寒,但他深受家族的影响,立志要在朝为官,为天下生民谋求福祉。
年轻时,于成龙经科举考试决心入朝为官。但当他看到考试中存在徇私舞弊的情况,他没有选择同流合污,反而是积极站出来,在考卷当中痛斥了这种情况。结果勉强得了副榜贡生,算是一个替补。面对官场的险恶,于成龙没有迷失自己,他以父亲身体不好为由回到家乡照顾双亲。
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一去便是22年的时间,这一段岁月让于成龙深深感受到了底层人民的悲哀,那种挣扎在生活中的无力感。这一切让于成龙再一次选择站出来,重走科举路。这一次他成功了,仕途的第一站在广西的罗城。于成龙的前两任官员一死一跑,这一切反而坚定了于成龙的信心。在罗城期间,每天只吃一餐,最多两餐。家里存留下来的粮食分给了当地的百姓,作为官员的自己却食不果腹,完全没有一地官员的排场,累了困了,席地而睡。于成龙脱下了文人的长袍,穿上了百姓的短袖汗衫,走在地中,真正和百姓站在一起,感受着百姓的感受,痛苦着百姓的痛苦。
正是这清廉的作风让他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视,平步青云,一直做到了北直隶总督,可以说封疆大吏。他的生活变了吗?没有,他还是那个心怀百姓的于成龙。
回顾于成龙的一生,从仕途失意到平步青云,他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心,真正做到了为百姓谋福祉。就在于成龙病逝之后,人们发现他的床头有一个方形的旧竹筐,这也是他唯一的家具。大家打开竹筐,里面是于成龙全部的遗产:粗丝袍一件、鞋子一双、腰带一根。